“鸟类普查”现已推出新设备!云南通过声纹监
又到了候鸟迁徙的季节。近期,不少候鸟来云南过冬。今年当地候鸟种群规模、种群分布、保护方式等发生了哪些变化?
每年这个时候,海拔2300米的云南省新平县哀螺山金山入口处的森林里,鸟鸣声此起彼伏。据观测站工作人员介绍,自初秋以来,候鸟已多次来此,而且根据一年中的时间不同,候鸟的数量也有所不同。今年9月至今,爱尾山金山野口已捕获候鸟1400余只。
每年秋冬季节,从西伯利亚、中亚、新疆等地区南下迁徙的候鸟,都会受到东南沿海和西北秦高原藏区的阻挡。哀罗山沿线聚集着许多候鸟,是七大候鸟之一。世界上最重要的候鸟走廊。金山野口候鸟鸣响站是典型的夜间候鸟鸣响站。每年都有许多参与夜间候鸟研究的专家学者来到金山野口候鸟环志观测站进行科学研究。
云南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赵学兵:我们发现鸟类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趋光性。
鸟类监测和环志研究是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在候鸟身上贴上标签,标签上刻有代表鸟类的标签国家、组织和基本信息,为鸟类种群习性、迁徙规律、流行源头、疾病防治等科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成立至今22年此前,金山野口鸟类环志站已监测了15目、47科、257种、63000余只鸟类。这为研究该地区候鸟的迁徙模式奠定了重要的数据库。
科技手段监测保护候鸟取得成效
目前,在云南省部分候鸟迁徙地区,科研人员正在利用各种科技手段,提高测井作业的全面性和精准度。
中国科学院昆明大学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在云南省新平县哀罗山金山杜鹃鸟环志监测站为杜鹃配备定位追踪装置。科学家在追踪2024年巨型杜鹃的迁徙过程中发现,两只巨型杜鹃已经绕了半个地球,看着它们飞越大海在到达非洲南端之前多次着陆。这次跨越海洋的长途旅行让研究人员感到惊讶。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吴和奇:大家都知道杜鹃是窝里的寄生动物,但它们从出生起就没有见过父母。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出行路线呢?原来,这只穿越金山夜生活的杜鹃在非洲过冬,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过夏。两者之间的距离单程超过18,000公里。
专家推测,大杜鹃的迁徙能力很可能是“基因中的本能”。今年,科研团队计划将巨型杜鹃追踪样本扩大到约20只鸟类,以进一步研究这次长途旅行的“遗传密码”。
今年,云南巍山鸟道雄关官员安装了两套鸟类声纹监测装置s,让他们能够收集通道区域1200种鸟类的歌声。然后我们会利用大数据来分析候鸟的种类和名称。鸟类声纹监测装置安装后短短几天,共检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金雕、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大天鹅、红鸫等8个品种232只鸟类。
目前,云南省已知存在重要候鸟栖息地35个,主要集中在哀螺山、横断山、乌蒙山等地。
加强鸟类监测和保护,恢复种群增长
近年来,云南省各地区鸟类监测保护体系不断加强,鸟类总数呈现增加和恢复趋势。
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鸟类资源丰富。据资料显示,有云南省分布有鸟类1032种,占我国鸟类种类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68种,其中包括蓝孔雀、黑颈鹤等珍稀濒危物种。我国有71条重要的候鸟迁徙走廊,分布在云南省,是东亚至澳大利亚、中亚至印度等世界候鸟航线的重要枢纽。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候鸟在此栖息、越冬或繁殖。由于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云南成为鸟类生存繁衍的“天然天堂”和全国鸟类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近年来,云南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鸟类保护体系。 “十四五”以来,云南省陆续制定了野生动物狩猎区、狩猎期和重点保护制度。鸟类迁徙走廊的东部。同时,通过鸟类保护问题宣传、鸟类环志研究、水禽同步监测等措施,大大提高了鸟类迁徙廊道的保护能力。
云南省巍山县鸟类环志观测站工作人员 杨建波:通过多年的野外监测和摄影,我们明显感觉到种群规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切都在生长以扩大种群规模。虽然过去很少见到,但被称为“水精灵”的紫色水鸟在我们微山却经常见到。白鹭、白鹭、大白鹭、牛背鹭现在成群出现,在微山的许多沼泽、湿地和田野里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2024年起,云南省将根据候鸟迁徙规律、地理环境等,确定第一批候鸟迁徙走廊重点地点的保护范围。聚集点的位置和鸟类的种类组成。共有10个地点,包括7个州和城市的13个区,是候鸟的重要迁徙路线。 2025年9月,云南省启动全省鸟类保护行动暨打击非法狩猎拐卖鸟类三年专项行动。结合17个板块优势,筑牢鸟类保护防线,推动“鸟类王国”生态安全屏障不断加固。据最新监测,目前云南省鸟类数量呈现恢复和增加趋势。黑颈鹤、鹳等珍禽也日益增多。越冬水禽数量较2020年增加约15%。 上一篇:“韵悠悠声动心”诗歌朗诵会在襄阳市四中举行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